近年来,随着汽车领域持续发生深刻变革,“用户至上”的时代真正到来,在全新的浪潮下,谁能积极拥抱变革,做到“以用户为导向”来生产产品、提供服务,谁就能最终赢得市场。那么,汽车企业该如何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生产,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而为自身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一汽-大众预批量中心向我们展示了头部车企的切实行动。
在一汽-大众,每一款新产品从策划到量产再到市场投放,都需要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体系的紧密配合。其中,预批量中心作为连接研发、生产的“桥梁”部门,致力于代表“用户”独立发声,并从可装配性分析、样车试制、新产品项目启动管理、特殊车辆管理与个性化车辆制作等方面,支撑产品研发与生产制造。一方面面向生产端,通过生产过程优化,包括工艺、设备等的优化,保障产品能够按照工艺要求顺利投产;另一方面面向设计端,将生产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市场需求导入到产品设计中,支撑产品设计的持续性改进。
为了使交付用户的每一辆车都能得到相对成熟的质量保证,预批量中心通过可装配性分析、小批量试制、虚拟分析+实物验证等方式,减少产品启动及批量阶段问题。尤其是在产品同步开发阶段,可能从研发端来看毫无问题,但从生产端来看就可能有不利于生产、不利于人机工程等问题出现。这时,就需要预批量中心介入,把问题解决在前期阶段,可以用最小的代价去解决问题半岛体育全站,推动生产顺利实现。
一汽-大众预批量中心部长刘锋介绍说,从研发到生产端的闭环的业务机制尤为重要。如生产启动阶段,即从开始小批量生产到市场投放阶段,需历经47周,从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到外购件,一方面将产品设计在工艺过程中充分验证,提高产品设计成熟度;另一方面对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及设备,零件和总成尺寸进行持续性优化,保证产品设计在实车上的充分体现。通过不断优化产品和过程质量,不断降造成本,加速产品从设计向量产的转化,在保证一汽-大众产品高品质的同时,也保证了产品及时进行市场投放半岛体育全站。
随着用户对汽车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增强,一汽-大众制定了个性化车型战略并开启了原厂定制模式。预批量中心承接公司个性化样车和小批量定制任务,近两年来,成功引入了外饰哑光漆、黑光包和内饰刺绣、烫印等新工艺,打造了一系列特别版定制产品,并助力批量导入。刘锋表示,未来预批量中心还将拓展定制产品范围,提升小批量定制产能,以持续满足用户需求。
众所周知,关键核心技术是企业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面向一汽-大众转型升级战略,预批量中心在深耕传统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尝试突破核心技术能力壁垒,利用尺寸工程领域的虚拟仿真、公差分析等分析新技术、新方法来提高问题分析解决的效率,进而支撑新产品生产启动验证环节的提速。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样车试制领域,预批量中心攻克并掌握了最为先进的铝件试制和微点焊工艺能力,提升了自主试制能力。作为从数据到实车之间衔接的重要一环,样车试制紧跟一汽-大众最新产品规划,不断攻克关键技术,提升试制能力。例如,试制车型范围实现了从自主开发车型,向引进车型和lead车型的突破。其中VW413项目,由德国大众负责开发,一汽-大众预批量中心开展试制,组织先进材料与工艺的制造攻关,试制样车出口至德国及其他大众集团子公司,用于试验验证。这是大众集团在中国深化本土化研发的行动,也是一汽-大众研发能力升级、积极参与大众集团全球分工的缩影。
除此之外,预批量中心在匹配领域,建立了虚拟仿真匹配分析平台,并成立了专业的业务组,在装配变形、焊接变形、电泳变形等场景中进行应用,提升了生产启动阶段问题的解决效率;在数字化领域,成立了预批量中心数字化工作室,组建了8支数字化战队,聚焦于业务痛点优化、用户体验提升、价值创造,开发完成多项数字化子系统并在实际业务中投入应用;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创建了预批量新技术创新工作室,打造一汽-大众匹配专业的先头部队,目前共计培养技师队伍10人,技术骨干人员13人,输出了共计22项专利,其中4项为发明专利,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据统计,自一汽-大众成立以来,预批量中心共顺利完成了82个新车型项目,有力支撑了一汽-大众各阶段战略的落地实施和目标达成。而围绕一汽-大众最新战略规划,预批量中心未来也将通过主动对用户的诉求进行调研,从质量、流程、响应速度、服务深度等多角度制定针对性提升策略,持续提升用户满意度;同时,组建了专业的可装配性分析团队,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支撑本土化产品力持续提升;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在新工具新方法等方面进行持续性探索,做好一汽-大众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增值器”。一汽-大众,未来更可期!半岛体育全站半岛体育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