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沿着大运河看安徽”网络主题采风团走进宿州市,探访宿州如何做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文章。
据了解,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京杭、浙东大运河三部分,是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大运河宿州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全长141.5公里,半岛全站流经埇桥区、灵璧县、泗县3个县区,涉及14个乡镇。
作为运河古城,宿州近年来在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大运河资源的利用。宿州市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即大运河遗址公园)便是其一典型。
当天上午,采风团走进该项目(一期)京台高速至拂晓大道段,只见运河两岸,绿柳拂堤、碧波荡漾,宛若一条绿色飘带点缀在城市之中。“该项目一期西起京台高速,东至西昌路,全长约3.1公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运河书院、千帆广场、古运飞虹等,配套建设景观绿化、停车场等。部分标段已于10月1日建成开放。”宿州市有关负责人介绍,大运河遗址是宿州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地结合遗址打造文化公园,将更好地促进宿州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眼下,随着宿州市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的顺利推进,大运河宿州段正在成为一条灿烂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精品旅游带。
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穿过岁月的年轮,来到埇桥区政府院内,承载着许多历史记忆的宿州古城墙赫然在目。
宿州古城墙始建于唐元和年间,重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宿州古城墙,辟有四门:望淮、连汴、阜财、拱辰。原本城墙周长近4000米,但由于兵火破坏、风雨侵蚀等原因,仅遗留下300米,现为埇桥区政府后墙。
古城墙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名为扶疏亭半岛体育全站,始建于宋代,中间几经毁建。时至今日,扶疏亭内还保有苏轼墨竹图的石碑,默默讲述着苏轼与宿州知府的一段往事。
“叠叠衙前鼓,听来暮色幽。”古城墙上的扶疏亭曾作为政府办公场所,难得的是,如今这里仍被用以政府办公,成为埇桥区政府常用的会议室。
“都说房子要常住才有人气,我们希望在使用中保护传承。半岛全站”埇桥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州衙建筑,宿州古城墙不仅见证了宿州历史,半岛全站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时光易逝、情怀不老,经修缮亮化的古城墙,已成为当地人民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汴水,在宿州当地又称古汴河,指的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由于古汴河引黄河水,含有大量泥沙,逐渐成为一条地上河。到了南宋末年,河道基本上被湮没废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宿州至江苏宿迁泗洪境内开挖了一条大型人工河道,因河线基本平行古汴河,故被命名为新汴河。
新汴河的开挖解决了长期困扰淮北地区的水患问题,催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科学治水、团结奉献”的新汴河精神。2012年,宿州在新汴河工程治理的基础上开始建设新汴河景区。新汴河景区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广泛赞誉。
如果说古汴河代表着历史上的宿州,那么新汴河就代表着宿州蓬勃发展的新形象。眼下,距离新汴河不远处的阿里巴巴迅犀(宿州)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赶制订单。该公司基于工业互联网理念打造的网络化协同技术体系,让曾经缓慢的人工协同升级为数据驱动的敏捷协同,进一步提质增效,缩短了交付周期。近年来半岛体育全站,诸如阿里巴巴这样的龙头企业先后进驻宿州,宿州的数字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裂变。
悠悠运河水脉脉,一城风景一城歌。如今的宿州,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优美宜人、“数字宿州”渐成规模,正不断擦亮“运河古城·云都宿州”的城市名片。(记者 谢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Copyright © 2012-2023 半岛全站(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