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原本栖息在云南西双版纳的15头亚洲象一路“象”北,经普洱、玉溪等地抵达昆明,现在又转入玉溪市易门县活动,500多公里的漫漫“征途”引发全球关注。
无人知晓它们到底要去哪里,何时停下脚步。但这一路“世界那么大,我‘象’去看看”的半岛体育全站迁徙路程,得到了中国从政府到民众的精心守护,在确保大象安全的同时,也尽力避免人象冲突。
这群庞然大物对沿途的庄稼田地和农房造成了一定破坏,但在精细的防控措施下,野象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在被问及是否害怕象群进村庄时,很多村民表示,“不害怕,自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懂得怎么保护自己”。
昆明市夕阳乡一位村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不惹它,它也不会惹我们。大象这个物种已经相当少,一定要爱护它。”
象群进昆明市区了、象群原地休息了、象群进村民家偷吃玉米了、象群排排躺倒睡觉了、象妈妈拼全力助小象翻越高速护栏了、小象误喝了农家的酒醉倒了……野象迁徙的画面被媒体半岛全站、卫星和跟拍的网友上传到网络,无论是亲历的村民还是围观的网民,大家都对大象保持了极大的爱护与宽容。
有网友说,这几天每天一睁眼就是“刷”手机看象群走哪儿了。有评论说,世界看半岛体育全站到了云南的美、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中国人的乐观与爱。一篇报道说,该象群已经成为“国际明星”。
避免人象冲突,达到人象和谐的背后,是当地政府精准防控和群众的积极配合、爱心守护。因为表面上看,亚洲象憨厚可爱,但却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它跑起来比人快,必须和野象保持绝对的安全距离。
在象群进入市区前,昆明市晋宁区成立了现场指挥部,采取“盯住象”“管住人”的疏堵结合措施,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630人,出动各类应急车辆106辆、无人机14架,投喂象食3.6吨,保障了象群食源,减少了人象遭遇。
9日下午1时左右,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由20多辆渣土车组成的“野象拦截车队”停在昆明市夕阳乡的路边。不久后,车队接到指示,转移至20多公里外易门县的一处卡点,为拦截大象做准备。
“我们车队20多辆车,吃饭睡觉都在车上。但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只要群众和政府需要,我们就愿意作贡献。至少因为我们的工作,避免了人和象正面冲突。”渣土车驾驶员何国勇说。
仅9日一天,现场指挥部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1297人次,疏散群众11071人,投喂象食2.1吨。
一些村民还自发捐出自家玉米。“之前在电视上看过大象,我爷爷爸爸那一辈都没见过大象,听到大象快到我们村了,一是激动和兴奋,二是担心这边林子里面没吃的,大象吃不饱。”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高粱地村村民唐正芳说。
6月9日,主动捐出玉米喂食大象的高粱地村村民唐正芳。(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唐正芳知道大象喜欢吃玉米,就主动联系了乡政府捐出自己种的玉米来帮助投喂大象。
睡觉时,三头大象将一头小象紧紧护在中间,醒来后,小象发现自己被卡在里面动弹不得,几次起身都没成功……无人机拍摄到的北迁象群“超萌睡姿”在网络上刷屏。
负责监测象群的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工作人员陈胜瑶介绍,其实象群睡觉时警觉性很高。“它们各有分工,基本都是三四头睡,旁边还有三四头站着,负责警戒。”他说,每到这个时候,为了不惊扰象群,他们都要将无人机调到最高高度。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工作人员用无人机监测象群行踪。(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
云南省在亚洲象分布的热带地区建立了11处保护区,总面积约51万公顷。经过30多年的拯救和保护,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93头发展到目前的约300头。
对于象群的动向和下一步应对方案,专家分析说,希望象群“迷途”知返,能自己找到一条回原栖息地的路,或重新开辟一条适宜路径踏上归途,尽量减少人工干预,防止对其以后的行为活动产生干扰半岛全站。
“假如说象群半岛体育全站确实出现了生存困难,或者人象冲突剧烈的情况下,那么我们会认真分析,采取一些人为辅助的措施,帮助它们回到原来的栖息地。”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说。
据悉,相关部门、专家组等正持续跟踪监测象群动向,深入分析研判,以期形成一个较为合理的综合性应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