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站(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广州半岛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欢迎您!

大象奇游记半岛体育全站——云南亚洲象群北移南归纪实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9-12 04:18:46    浏览量:

  暮色苍茫,元江奔腾。14头亚洲象缓缓从老213国道元江桥上走过,消失在元江南岸的丛林中……

  这是8月9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8日20时许,十多公里外的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元江县现场指挥部。当无人机监测亚洲象群成功跨越元江的实时画面传回时,现场工作人员情不自禁地爆发出一阵欢呼。

  跨过元江向南走,意味着一度北移近500公里的象群跨越了南归的最大障碍,栖息地适宜性将大幅提升。

  8月9日,象群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境内的一处高速路桥下短暂停留。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为了让这群亚洲象平安回归适宜栖息地,为了人象平安,无数人夜以继日、默默无闻地付出,为象群保驾护航,“象”往之路成为最美的风景。

  日历翻回到今年4月16日。玉溪市元江县,与普洱市墨江县相邻的一座山头上,突然出现17头巨兽。

  “大象来了!”这是有记录以来新的大象活动分布区域。虽然此前象群已在两县交界处逗留了一阵子,但元江县的老百姓从未在本地见过野象。

  大象从哪里来?遇到大象怎么办呢?公众一时紧张起来,有关部门和地方也紧急加强监测。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这群“陆地巨无霸”2020年3月就开始拖家带口,离开“老家”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渐北移至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县区域活动。

  最初人们并不以为意。“迁移是野象正常的生活习性。”浙江大学教授方盛国解释说,在漫长的岁月里,亚洲象曾经遍布黄河流域至云贵高原的广袤土地。半岛全站种群迁移扩散有助于大象寻找新的水源和居所,开展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8月9日,象群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境内的丛林中觅食。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实际上,种群扩散已成为当前亚洲象分布动态变化的总趋势。通过多年的保护,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50头左右增长至目前的300多头。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象仅分布于西双版纳和南滚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2020年底,亚洲象长期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云南省3个州市11个县(市、区)、55个乡镇。

  然而,象群如此大时空地迁移显然并不常见,也突破了我国亚洲象研究有记载以来传统的栖息范围。

  不少专家担心,象群持续往北远离适宜栖息地,一旦气温变冷或极端变化,可能危及象群安全。象群的大范围扩张迁移,也会给保护工作、防止人象冲突带来困难。

  8月9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小象在成年大象的帮助下爬坡。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正是考虑到象群离开适宜栖息地后越往北移,对人、象风险越大,我们一路上都在努力让象群南返。”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说,4月中旬得知大象进入元江县后,他和云南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等迅速赶往元江县,把情况上报后,紧急成立各级指挥部,开始实时对象群监测预警,随时准备对象群活动范围内的群众进行疏导。

  国家林草局也很快派出专家组,并成立北移大象处置工作指导组,蹲守云南开展工作。

  这是8月9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这是8月9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这是8月9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这是8月9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元江,正好处在亚洲象适宜栖息地和一般栖息地的分界线上。元江以北,虽然部分区域亚洲象也能生存,但到了冬季降雨减少、气温降低、食物匮乏,不利于种群的长远发展。越往北,公众直接接触象群的经验越少,人象冲突防范难度越大。

  “无论如何,一定要保障人象两平安,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底线!”国家林草局北移大象处置工作指导组常务副组长、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司长张志忠如是说。

  这场罕见的亚洲象长距离北移,注定是对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管理水平、人文素养等方面的一次全方位重大考验。

  象群一路向北游走,公众的担心也在增加:大象能适应吗?会不会与人冲突呢?但接下来的一幕幕,让人们的心放下了——

  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高粱地村,听说大象快到村里了,49岁的村民唐正芳兴奋得像个孩子:“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大象。”他担心大象吃不饱,主动联系了乡政府,捐出自家种植的玉米投喂大象。

  在玉溪,对于被象群吃掉的庄稼,村民表示:“大象贪吃点儿没事儿,它想吃就吃。我们的庄稼被吃掉了明年可以长,大象如果饿坏了就没有了。”

  8月8日,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队员在对象群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在红河,为了不惊扰象群,人们庆祝传统节日时,不搞庆典,不点火祈福,转而通过粘贴吉“象”标语、绘出心中吉“象”等方式表达对亚洲象的关爱。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亚洲象北移途中的一幕幕感人情景,温暖了全球,成为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

  不仅没有发生人象冲突,这群象还“自带流量”刷爆网络,一时间成为出圈的“网红象”。

  聪明的大象“刷屏”了。在一个农庄里,大象竟然用鼻子拧开了水龙头,然后排队喝水。

  这是6月9日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拍摄的负责堵路的渣土车队。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温情的大象触动人们的内心。旅途漫漫,小象累了,无人机拍下了它窝在象妈妈身边酣睡的时刻。

  在绿水青山之间,象群所到之处,百姓悄然避让。对象群踩踏作物、偷吃玉米、破坏房屋等行为,无论是亲历的村民还是围观的网民,大家都对大象保持了极大的爱护与宽容,绘就了一幅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

  “为了争取老百姓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一直在努力传播生态理念、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综合施策防控亚洲象肇事,并积极落实合理补偿措施。”云南省林草局副局长王卫斌说。

  截至8月8日,野生动物公众责任承保公司受理亚洲象肇事损失申报1501件,评估定损512.52万元。目前已完成理赔939件,兑付保险金216.48万元。

  大象的北移之路,终于有了新动向——6月17日21时48分,象群进入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辖区,向西偏北方向迁移13.5公里,在峨山县大龙潭乡附近活动。专家初步研判,象群呈现南返趋势。

  “亚洲象作为一种巨兽,受惊吓后极有可能对人类发动攻击,对象群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柔性疏堵、投食引导。”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介绍,这种操作其实并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

  他解释说,由于大象的活动空间多数时候是野外自然环境,上山、下河的时候很难全方位围堵,“有时候突然赶上大雨天,为了保障山上的象群安全,还要为它们开辟新路”。象群吃完投喂食物,偏离既定路线也是正常情况,应对这种情况也唯有更多一些耐心。

  指挥部多次成功阻止象群进入人群密集区域,并帮助象群折返迁移。“象群呈现南返势头,虽然是气候变化、自身选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但助迁团队的工作人员和专家们不遗余力地日夜监测、科学引导也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陈明勇说。

  虽然象群显现初步的南返势头,但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比如象群随时都有变换路线的可能,具体路径还需要进一步研判;再比如,象群南归需要过元江,元江7月份后就进入丰水期,水流量的剧增成为象群南归的巨大障碍。

  受领亚洲象监测任务之前,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队长杨翔宇和队员们大多从事森林草原防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连续70多天象群监测下来,杨翔宇带领监测队员转场3州市8县20多个乡镇,机动近1200公里,无人机飞行2200余公里,标绘200多份地图,指导紧急疏散群众370余次。

  “监测是做好大象处置工作的基础,我们一刻都不敢懈怠。”杨翔宇说,刚来的时候分队才10个人,每天24小时持续不间断搜寻监测,最多在大象白天睡觉的时候能休息3、4个小时,一个月下来瘦了10多斤半岛体育全站。

  截至8月8日,云南省共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2.5万多人次、无人机973架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多台次,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

  6月6日,1头公象离开象群开始单独行动,助迁团队监测、决策等人手不得不兵分两路。自从离群后半岛体育全站,这头公象反复进入人群密集区域,为了防止人象冲突造成公共安全风险,指挥部7月7日紧急启动捕捉转移应急管控方案,将独象短暂麻醉,连夜安全转移至西双版纳。

  “我们两天两夜没有合眼。虽然前期人员、物资、实施方案都讨论过很多次,技术手段也成熟,但每一个细节仍然不敢轻易放过,尤其是麻醉过程我们的心都是悬着的。”陈明勇说,他亲眼看着这只离群公象走进他们选好的适宜栖息地游泳洗澡,心里特别欣慰。

  这是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象群终于一路走到元江附近了。随着雨季到来,元江7月、8月平均水流量达到12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流量达628立方米每秒。

  玉溪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杨应勇介绍,为帮助象群顺利跨越元江干流,工作人员步行走完元江县境内76公里的元江河道,结合象群位置进行分析研究,最终选择让象群从老213国道元江老桥过江。在助迁过程中,象群无数次偏移预计线路,但经各方共同努力,奋战13天12夜后,象群从桥面上顺利跨过元江。

  就这样,北移的15头亚洲象全部安全南返,象群总体情况平稳,沿途未造成人象伤亡。

  象群跨过元江到达适宜栖息地,是否会回归原栖息地西双版纳?随着象群种群繁衍,是否会再度大范围迁移?

  北移亚洲象群专家组成员、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沈庆仲解释说:“对于这14头大象来说,能返回原本栖息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最好。如果不能返回,象群回归普洱市或者西双版纳州之后,我们会按照‘人象平安’的总体要求,依托原栖息地已经建立的预警防范体系,做好持续跟踪监测,保障象群在适宜区域内自由活动。”

  这是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由于亚洲象的迁移习性半岛体育全站,随着云南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迁移扩散不可避免。

  “就现阶段而言,应当迅速构建完善的监测防控体系,运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对亚洲象活动进行有效管控,尽量将象群活动范围控制在适宜栖息地区域,避免亚洲象大规模迁移扩散。”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教授级高工严旬说。

  未来,随着生态环境趋好,亚洲象种群将不可避免地继续增长,它们需要更大更适宜的“家”。

  对此,云南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指挥长、省林草局局长万勇表示,将通过整合优化现有栖息地范围,建立统一的保护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亚洲象保护和安全防范能力水平。

  下一步,张志忠说,国家林草局和云南省将加快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着力加强栖息地保护和恢复,持续提升栖息地质量;加大调查监测、容纳量科学评估、种群间基因交流以及解决人象冲突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半岛全站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全力以赴促进人象和谐。

  “此次云南亚洲象北移事件,是一次人与大型野生动物的生动交流。我们从中看到多年来的保护成效,也感受到人类对大型野生动物生活繁衍习惯的专业研究有待进一步提高。”张志忠表示,未来将继续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立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我们期待,所有的“象”往之路都是更美的家园。(记者胡璐、伍晓阳、赵珮然、赵家淞)

推荐新闻

关注半岛全站

网站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