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云南亚洲象群短鼻家族的北上南归之旅吸引全球目光,沿途群众和政府给予象群的关爱和保护,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决心和成果,生动展示了我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努力与实践。
如今,野象归家已满一年,其家族成员有的已离群结识了新的朋友,有的则长大壮实了不少。
在全球大象数量不断减少的背景下,云南作为我国野生亚洲象唯一栖息地,过去近40年间,野生亚洲象的种群数量从150头左右增至360头左右。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更记录着当地政府和百姓在保护亚洲象这条路上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近40年来,野生亚洲象从“躲着人”到“跟着人”,人象关系也发生着深刻变化;近40年来,我们在保护中不断探索:人与象,该如何更好地和谐相处。
2022年6月,短鼻家族在野象谷。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供图
一次是1998年的秋天,一头受伤的母象走出西双版纳保护区,来到勐腊县南坪村的稻田中。
那时,当地还没有专门给野象看病的医生,赵金清就自己买来消炎药,从家里背来玉米投喂它。两三次后,只要一听到赵金清的呼唤,这头野象就会出现。
尽管两个月后,伤病在身的野象还是走到了生命尽头。但出人意料的是,临终前野象看到赵金清竟流下了眼泪,如同是告别。“尽管野象糟蹋庄稼确实遭人恨,但看到它流泪,不光是我,村里人也很难过。”
后来,为了纪念这段人象间的感人故事,科研人员将这头野象的骨骼做成了标本,也促使人们去思考:如何为受伤的野象提供科学有效的救助?
2002年,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建成,成为国内仅有的以亚洲象救护(助)和繁育研究为主的科研基地。
时间来到2007年,这一次被赵金清救下的受伤野象,在科技人员、医疗专家、森林公安、“象爸爸”、麻醉师等人的专业救护下,顺利康复并恢复正常生活,还被取名为“平平”,目前生活在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
多年来,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员已先后参与野生亚洲象救护(助)二十多次。除现场放归外,对在野外受伤严重的“然然”“昆六”、孤儿象“小强”、“羊妞”、“龙龙”等进行收容救助;对行为异常,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象”“阿保”半岛全站、“维吒哟”等进行收容救助。而这些参与陪伴、照顾野象的工作人员们,则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象爸爸”。
网络视频平台上,“象爸爸”与亚洲象朝夕相处的日常不仅收获了百万网友的点赞,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重视保护亚洲象、保护生物多样性。
今年2月的一个傍晚,冯应萍正在做饭,院子里忽然传来儿子惊喜的喊声:“妈妈快来看,野象来了!”一头独象正在村子的围栏外觅食,距离不超过100米。
冯应萍所在的村子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岗乡关坪村委会香烟箐村,地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边缘,属亚洲象活动频繁区域。近几年,随着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野象闯入村子的频率也在增加。加上受地质灾害影响,村民生活很是艰难。
2014年,景洪市投入540余万元资金,对香烟箐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017年,又通过亚洲象保护工程项目在村寨周围修起了一段长约800米、高约2.2米的防象围栏,将村子保护在围栏之中。
“刚建好时,野象曾用鼻子和脚试探过,发现进不来后就走了。”冯应萍指着屋后约二十公分粗的防象围栏说道。
此外,在野象经常活动的区域、路口,当地还安装了红外监测相机,不仅能自动识别亚洲象,还能将信息快速传至监测预警平台,并通过手机APP、微信、短信、村寨广播等渠道半岛全站通知到村民,整个过程只需要10秒钟左右的时间,也为避免人象意外相遇、缓解人象冲突提供帮助。
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不少村民或到两公里外的野象谷上班半岛全站,或开起了农家乐增收致富,人均纯收入高于大渡岗乡的其他村寨,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人象和谐共处第一寨”。
一头成年象每天要吃掉150公斤左右的食物,结伴的象群更是能让农民一年半岛全站的辛苦化为乌有。
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自2011年野生亚洲象第一次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迁入以来,已有50头野象常年活动于整董镇、康平镇。
当地政府在野象活动频繁的村组,设置防象围栏、避象塔、太阳能路灯等;针对野象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由政府投保的“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帮扶理赔。
“目前,农作物赔付标准和市场价格相差不大。经济作物则按照20%—30%的比例进行赔偿。”江城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杨松介绍。
在江城县康平镇曼克老村一处坝子里,成片的玉米即将迎来丰收,杨松指着面前的玉米说:“这可都是留给野象吃的!”原来,这是当地通过整合村民撂荒、闲置的土地开辟出的野象食物源基地,即“大象食堂”,能减少野象取食庄稼。“我们按照200元/亩的标准进行补偿,野象如果来吃,保险公司还会理赔;若没来吃,村民还能自行采收买卖。”
今年,江城县在康平镇曼克老村、大树脚村、曼老街村,共建设亚洲象食物源基地2500亩,其中不少已陆续“开张”,迎来野象觅食。
“有了这些措施,老百姓对野象肇事的容忍度也提高了。未来希望能争取更多的资金、资源,让绿水青山转换为致富路上的金山银山。”杨松期待地说。
这个问题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动物行为与环境变化研究组博士后李立立看来,保护亚洲象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
“亚洲象的主要食物是禾本半岛全站科植物,它体型庞大,吃得也多,排出的粪便能成为很多中小型野生动物的美食,也为植物种子传播提供途径,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大象在密林中踏出的象道,还能促进动物的扩散。”李立立介绍,在亚洲象的庇护下,更多的野生动物、植物得以繁衍,“如果真的有一天,亚洲象灭绝了,那对于热带雨林来说,将会是致命伤害。”
也正因这样,人类才更应思考:如何在保护亚洲象的前提下,缓解人象冲突。李立立认为,需要联合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力量,开展亚洲象栖息地适宜性分析、亚洲象遗传多样性保护等研究,进一步增进对亚洲象的了解,为科学保护亚洲象提供科研支撑。
“在保护野象方面,中国做的工作很有意义,走在了世界前列。但人象冲突的本质是由于人与象在生态上的相似,产生了对土地、食物和水等生态资源的竞争。在中国,保护亚洲象需要我们所说的 ‘人象共存’,即努力减少生态竞争对人和象的不利影响。这给中国的保护事业提供了巨大的挑战,但中国正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西班牙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康牧飒(Ahimsa Campos-Arceiz)表示。
在云南众多少数民族群众心里,大象是吉祥、力量的象征,千百年来他们对大象图腾的崇拜也从未消失,村村寨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象雕塑、园艺、图案、装饰及摆件。无论是建设监测预警平台、创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险、建立“大象食堂”,还被写入2022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亚洲象国家公园的争创工作”……这些都是当地为保护亚洲象竭尽全力做出的开创性探索。
“相生相伴,而又不打扰”,这是人与大象、人与自然最理想的相处之道。亚洲象保护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此,在构建“人象和谐”这条道路上,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而我们也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