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滨海新区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我们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以“大人才”思路持续升级“鲲鹏计划”,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持续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
我们坚持授权、松绑和评价一体集成,发挥创新主体评价人才的主导作用,“谁是人才、是什么样的人才”由企业说了算。目前,已支持3800余家创新主体评价人才超过15万人。出台新型研发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14家科研机构完善了薪酬激励制度,让人才获得了更多的成果和收益,也涌现出一批“千万元教授”,甚至“亿元教授”。
我们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施重大引才项目,50余项政策先行先试,形成了“1+2+N”政策体系。用好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6个留创园,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在全市海外创新载体评比中获三连冠。
我们建立了信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等4个产教联合体,其中2个入选首批国家级的产教联合体,汇聚高校、企业、孵化器等创新主体514家,培养了1.8万余名人才。建设了航空航天、融资租赁等19个产业人才联盟,链接企业和高校院所2198家,精准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新区集聚人才86.3万人,领军人才约1400人。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空间等滨城优势,以人才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我们大力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深度融合、互相支撑、整体发展,打造世界级的港口城市,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结合滨城产业特点和人才发展需要,释放市级“海河英才”和区级“鲲鹏计划”的叠加引才优势,实施“8151”工程,布局生物制造、细胞和基因治疗、脑科学与智能医学、自主、深海探采、空天利用、先进能源、新型材料等8个未来产业赛道,建设10个未来产业集聚区,构建50个未来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培育100个未来产业发展平台和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新区是北方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我们立足业态需要,坚持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培养优秀人才。出台服务业产业链的发展方案,推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效,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综合型、专业型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实现经开区“制造升级创新”、保税区“贸易探索创新”、高新区“科技突破创新”、东疆“金融赋能创新”、生态城“绿色生态创新”的错位发展,不断优化产才供需匹配、创新迭代升级半岛体育全站。
新区是城市群的海上门户,拥有天津港和滨海国际机场两大交通枢纽,高铁50分钟直达北京,空间布局优势显著,我们注重与北京、河北加强“海陆空”协同,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舞台。我们聚焦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一体推进,围绕盘活存量资源,挖掘发展潜力,加快园区、港区、城区高品质建设,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多承载能力。
我们始终坚持“重大战略推进到哪、产业发展需要在哪、我们的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去年我们成功举办“智汇滨海”人才节,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和“人才首站”服务近300个项目落地,总注册资本超46亿元。今年我们继续以“智汇滨海·领航未来”为主题举办人才节,优化领军人才赛和创客人才赛,新设揭榜领题赛和境外赛,增设首站境外站和云端站,同时开展了“礼·遇·滨·城”四大主题80余项特色活动。也请各位媒体朋友,面向全球广泛传播滨城求贤若渴、爱才敬才的城市形象,延揽海内外的优秀人才来新区发展。
记者提问一:2023年滨海新区举办了“智汇滨海”人才节,与去年相比,今年的人才节又会推出哪些创新亮点和举措呢?
单国雁介绍:今年的“智汇滨海”人才节由保税区来承办,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承办好此次人才盛会。今年的人才节围绕“创赛拓展”“首站赋能”“活动揽才”三个篇章,呈现滨城魅力,在全社会形成“爱滨才会赢·来滨才可期”的广泛深远影响。具体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亮点:
一是增设境外赛。面向全球吸引人才,7月份在香港举办线月份在新加坡举办线上专场,吸引原创性、引领性的高科技创业项目和人才来新区发展。二是新设揭榜领题赛。聚焦企业技术升级,由各开发区结合特色产业举办,面向全球征集技术解决方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创设协同贡献奖、伯乐奖、引才大使。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协同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增设人才首站的境外站,发挥好离岸基地、海智计划等平台作用,服务海内外人才了解滨城、来滨创业。二是制作“滨城人才首站”的云端站,布局创赛、峰会、联盟、美丽滨城等板块,为优质人才提供创业培训、跟踪指导等全流程的服务,推动项目落地。
创设“礼·遇·滨·城”四大特色活动主题,即结合全面践行“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从“礼才盛典”“遇见未来”“滨纷体验”“城市风采”四个方面开展80余项特色活动,通过主旨演讲、项目路演半岛体育全站、创业培训、文旅活动,彰显滨城深厚的底蕴,厚植育才兴才沃土,为人才创业逐梦提供广阔舞台。
同时,在大赛组织上更加地精准有力。赛事奖项方面,新增境外赛的奖项是12名,创客人才赛获奖数从34 名增加到 57 名,增长68%,领军人才赛获奖数增长10%,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产才对接方面,聚焦“8+8+8”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细分 160 余个参赛专业,组织宣介团奔赴西安、成都等10余个人才聚集城市进行推介,吸引高层次创业人才。赛事保障方面,积极引入全国办赛经验丰富的团队,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大赛在全国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记者提问二:今年保税区作为“智汇滨海”人才节的主承办方,在保障人才长远发展上还有哪些具体创新举措吗?
单国雁介绍:保税区历来重视人才长远发展,近日发布了《保税区打造高质量发展人才集聚新高地的若干措施》,形成升级版“1+5+N”的人才新政。
新政突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增强人才获得感、归属感、荣誉感。主要聚焦人才引进、自主培养、载体建设、人才开发、人才生态5大方面,重点实施“凤凰招引”“菁英锻造”“梧桐焕新”“人才绿洲”“人才乐活”五项工程。
在加强人才引进方面,实施“凤凰招引”工程,支持海内外顶尖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顶尖人才创办企业或全职就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综合奖励;对优秀海外创业人才按企业研发投入的50%,最高支持 60万元等。
在强化自主培养方面,实施“菁英锻造”工程,加大企事业单位的扶持力度,对经用人单位2年以上培养达到领军、卓越、顶尖标准的人才,给予5到50万元不同等级的奖励;对取得中级工及以上职业技术资格的,最高资助8000元,让人才成长和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在创新载体建设方面,实施“梧桐焕新”工程,加大对工作站建设、孵化器建设、研发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出了对新建院士工作站的企事业单位,资助科研经费100万元,进站院士生活补贴20万元;对首次通过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次性奖励100万元等优惠政策。
在注重人才开发方面,实施“人才绿洲”工程,进一步加强合作引才和人才推荐,鼓励区内企事业单位在全球范围内推荐“荐才大使”,支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人才。大力开展以赛聚才,对滨海新区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落地后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在涵养生态方面,实施“人才”工程,积极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进一步优化人才政治生态、服务平台、就业服务、购房服务、租房保障和医疗保障。比如,人才首次购买保税区内新建商品住房,可分层次享受购房支持,其中,顶尖、卓越人才按照购房合同价格50%的比例,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保税区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我们通过对人才政策全面优化升级,拿出“真心实意”“真金白银”延揽人才,以真材实料支持人才、成就人才,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个人事业发展的“双向奔赴”。
记者提问三:我们了解到,滨海新区致力于打造产才集成融合的创新生态,成立了19个高效能产业(人才)联盟,这些联盟在进一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取得了哪些成效?接下来,新区为推动联盟集成集群发展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宋哲介绍:这一年来,新区以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为主线,持续扩盟、优盟、强盟,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的生态,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我们举办了“智汇滨海”人才节,以节为媒、以盟聚势,推荐大赛一共是258个项目落地对应加入各主导产业联盟,各联盟共集聚2198家的成员单位。构建产才融合发展生态圈,联合我们天津海关举办联盟企业家人才“创想荟”,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建立联动服务联盟机制,联合发布了23项政策优惠,这些政策惠及到我们2000多家企业。
我们充分发挥了引才“强磁场”作用,建立人才长效合作交流机制,组织43家联盟成员单位到西安交大、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开展招才引智的对接、科研项目合作。2023年,联盟中新区在规上企业引进各类人才达到了1.3万人次,联盟领军人才达到500余人,占全区这些个领军人才的45%。
坚持联盟反向赋能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和升链,组织联盟举办产才对话、校企接洽、政企直通、论坛沙龙等资源来对接活动200余次,累计对接各类需求超千次,联盟聚合力持续提升。2023年,各联盟中新区规上企业的营收达到9700余亿元,同比增长了6.4%。
未来,新区将进一步健全“链+盟”的这种运行模式,坚持做强产业链党建,紧抓具有引领性、高成长性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抓住龙头。布局建立专家人才联系点,增强联盟组织力。具体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加大人才产业联盟建设。
一是坚持融通创新。从“区域视角”向“全域视角”转换,深化联盟间、联盟与产教联合体间多维的融合创新,推动联盟向产业链细分领域和未来产业增量扩面。
二是坚持赋能创新。加速主导产业联盟迭代升级创新联合体,因地制宜地推进教、科、产、才的融合发展,推动联盟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全覆盖发展,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新的增长极。
三是坚持协同创新。健全调度会商、动态跟进等这些协同服务机制,扩大联盟自主开展中高级职称评审范围,赋能联盟人才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协同发展。
记者提问四:刚才提到新区的产业(人才)联盟链接了众多京冀地区的企业和人才,能否再详细介绍一下,滨海新区优化三地人才流动的具体措施,以及如何以人才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宋哲介绍:新区的产业人才联盟一直在对接京津冀地区的企业和人才。今年正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也是滨海新区高速发展的十年。一直以来,新区发挥三地合作功能区作用,重点通过以下这些措施推动三地协同发展走深和走实。
新区具有先进制造业产业优势、可开发空间的承载优势、海空两港的优势和成本优势,我们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重点区域,聚焦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吸引非首都功能优质人才资源来津创新创业;我们与北京、中发展集团也保持高频共振,联合组织“2023京津冀发展论坛”“世界智能大会第二届滨海协同创新发展论坛”等活动,也增加了我们区域之间的沟通交流。
利用北京天津两市合作共建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平台,积极打造人才的承载集聚载体,建立创新协同引领机制。构筑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滨城的深度协同合作模式,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园区,推动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的精准性流动。比如说,天津国际联合研究院深化新型研发机构改革,组建联合研究院有限公司,公开选拔的经理和中层,有2/3是来自北京的企业高管。清华天津电子院作为清华大学的外派研究院,长期致力于将学校科研成果在天津转化落地,通过成果转化、投资等方式在天津孵化聚集科技企业一共是138家,吸引30位清华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联合培养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创新创业硕士以上人才将近200名。
在创新协同上,主动延伸优化,将京津冀协同优势与滨城先行先试政策交叉叠加,打造了“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营造人才良性流动环境。在人才支持上,出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专项支持政策,从保障子女、便利医疗服务、放宽职工落户、满足住房需求等方面,大力支持北京来津项目人才流动。在政务服务上,与京冀自贸区联动发展,推动“京津通办”自助服务厅在滨海新区投入使用,179个政务服务事项在自贸区内“同事同标”,162个高频事项实现了“跨省通办”,首批208项“京津冀+雄安”自助服务正式发布,营造了一流的营商环境。
记者提问五:能否请企业为我们介绍一些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合作背景下促进企业发展的具体案例?
曲迪介绍:在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合作背景下,华慧芯立足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光电子行业所需,依托清华大学科教资源的优势,在新区这片开放创新的热土上,因地制宜、善作善成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光电子行业形成了创新发展增长点。
2015年,滨海新区人民政府、生态城管委会与清华大学积极对接,合作设立了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我们企业就是清华天津电子院转移孵化的成果之一。2017年,我和我的导师黄翊东教授在生态城创立了华慧芯科技集团,建成了我国首个跨材料体系的微纳光电子芯片生产线并实现了投产。黄翊东教授是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的副主任、也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在推动清华大学相关成果转化为企业的核心产品过程中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2年,华慧芯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成立了“微纳光电子技术实验室”。微纳结构光电子芯片成果获得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成功研制出世界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7名院士给予“关键技术国际领先”的高度评价。
去年,华慧芯牵头实施“光电芯片压印母版”项目,获评国家的“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成为全国入选的15个项目之一、这也是天津的首个入选项目。
历经7年快速发展,华慧芯已成为拥有150余人的高水平的技术团队、49项专利、18000m产业化基地的科技型企业集团,企业营收以平均每年50%的速度持续增长,有力推动了我国在新型光电子芯片领域的创新研究和产业发展,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天津市首批瞪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等诸多荣誉资质。
记者提问六:结合刚才企业的介绍,我还想追问一个问题,华慧芯在发展过程中,哪些政策在促进成果转化、人才引育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曲迪介绍:企业的发展自主创新是关键,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我们感到非常幸运,我们赶上了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更是幸运的,在中央和市区各级政府部门深入优化人才“引育留用”政策全链条,陆续出台了“海河英才”、“鲲鹏计划”升级版等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目前,我们集团引育了正高级工程师等各类人才近60名,享受到市区有关政策支持,获得了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滨城人才服务证等多个专项资助。经新区推荐,我本人获得了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国家和市级的人才称号,我们公司也获得了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金奖第一名,以及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银奖,还有天津市“海河英才”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
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倍感人才的重要性,希望咱们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招才引智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招引到更多优秀人才。
作为新区自主培育的科技型企业,我们集团将围绕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创新、技术改造、革新研发、人才培养等主题,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不断探索智慧解题新路径。同时,聚焦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优化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和产业化。
我们将按照市委、区委的部署要求,用好现有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创业工程硕士的培养基地、天津市劳模和工匠创新人才工作室,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着力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为我国光电子芯片行业的加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记者提问七:刚才华慧芯也提到,希望政府能够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多招才引智的机会,滨海新区在这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呢?
陈华荣介绍: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一直以来滨海新区积极围绕产业引育人才,依靠人才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今年,我们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策划实施了招才引智的系列活动,依托滨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海外人才离岸基地、留学生创业园等创新创业载体,通过“校企双选会”“直播带岗”“网络招聘会”等多种形式,为用人单位多渠道招引海内外各类优秀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将开展短期的招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特别是深化校地合作,积极宣介新区的引才环境和人才政策,带领新区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企业和高校的重点学科专业开展面对面的交流,为企业与高校之间搭建了人才引育新平台,实现了“项目+团队”的有效对接。
通过深入调研、靶向招引、精准对接,增强引才活动的实效。今年以来,滨城人才季招聘活动和天津市人社局“双一流”系列招聘紧密结合,我们陆续在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园、香港工程师学会等高校和机构招揽人才;同时举办各类面向青年人才的招聘会近70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超万人。
我们组织了高校学子滨城行活动,将企业需求的专业和高校的重点院系进行深入的对接,由院系组织高校学子到新区的代表企业开展“沉浸式”的参观交流,了解滨城产业发展状况,急需人才情况,提前将青年人才职业生涯规划和我们的产业发展需求密切结合。
同时,我们还为高校学子讲解滨城的人才政策,让他们对滨城人才发展环境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增强了高校学子投身产业发展的信心与决心。
接下来,滨海新区将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通过活动引才、创赛引才、项目引才统筹结合,助力用人单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提问八:我们了解到,新区推出了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平台,能否结合平台运行情况,介绍一下滨海新区推动人才就业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服务?
陈华荣介绍:今年4月份我们上线了滨海新区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平台,这个平台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模块,一个是线上课程平台,第二个是线下培训平台,第三个就是我们就业服务平台,通过普及数字技术有效带动产业的数字化和数字的产业化,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平台不仅面向已经从事数字技能工作的劳动者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水平;还可以面向广大在校学生和求职人员,普及数字技能知识,为充分就业提供有效保障。平台上线个月以来,吸引了长城汽车、一汽大众、天津科技大学、滨海职业学院等数十家头部企业和高校的积极参与,累计注册近2000人,目前已经有200多名用户完成了线上课程的学习。
线上课程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在线课程,涵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热门领域。课程全部由国内知名数字企业精心设计并持续更新,学员可以通过线上形式自由安排时间学习课程,同时可以通过云实验提升学员的实操水平,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实用性的人才。线下培训平台方面,我们从完成线上课程学习的学员中优中选优,进行线下的职业认证培训。近期,我们已经分别在滨海职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辽宁石化滨海研究院举办了3场人工智能的职业认证线下培训,覆盖了一百多名学生。
线下就业平台方面,针对已通过认证的优秀学员,我们组织人才的双选会,打通数字技能人才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在本月的中下旬,我们还将邀请新区的优质企业和高校进行现场对接,帮助优秀学员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和优秀人才交流的舞台,推动数字技能人才在新区施展抱负半岛体育全站。
未来,滨海新区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将持续完善服务内容,全面赋能数字化人才培育,为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保障,为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中宏约作者王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