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在北京正式开馆。该体验馆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绿色发展中心共同建设,黑龙江等15个省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入驻,是线上线下结合、集品牌推介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国家级公益性展示推广平台,致力于提升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助力实现地标农产品优质优价。
走进黑龙江馆,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洁白的雪、碧绿的松先入眼帘,越入深处越能体会到绿色龙江美和“黑土优品”香:鸭稻米、软香米、珍珠米、长粒香……龙江大米“仪态万千”地勾着人们的味蕾;小米、糙米、荞麦米……现代杂粮“落落大方”地登上大雅之堂;榛蘑、榛子、黑木耳、猴头菇……奇货山珍琳琅满目;果干、果酒、果糖、原浆……寒地小浆果各种变身却不变营养!
一个展馆,链接全球;一个平台,共赢未来。让我们从黑龙江馆起步,去探寻我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之路。
作为首批试点省份,我省自2007年起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至今已16个春秋。16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在各类主体的呵护下,地标农产品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化蛹成蝶,点石成金,已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在全省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我省农产品地理标志已达到168个,居全国第5位。其中哈尔滨市35个,牡丹江市26个,佳木斯市、大庆市也都接近20个。在县(市)区中,哈尔滨阿城区以9个荣登榜首,牡丹江穆棱市以7个位居第二;
——范围覆盖全省各地。基本上覆盖了13个市(地)和北大荒集团,基本消灭了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空白县(市)区”;
——品种品类丰富多彩。农业资源富集优势与“后天”人为创造优势相结合,铸就了龙江地理标志产品丰富多样的特征。其中种植业116个,约占69 %;水产品25个,约占15%;畜禽产品15个,约占9 %;其他12个,约占7%;
——品牌溢价能力提升。经权威机构评定,我省庆安大米、九三大豆、绥化鲜食玉米等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荣登2023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榜百强,入榜品牌数量居各省前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省品牌建设取得的新成果、新成效。
莽莽黑土地,国家大粮仓。黑龙江省幅员广阔,物产富集,犹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天鹅,屹立在祖国北疆。
据史料记载,早在隋唐时期,东宁人便开始探索种植黑木耳,开启“天下第一耳”的传奇;1912年,有人到延寿开荒种水稻,为“延寿大米延年益寿”留下踪迹;1949年,荣转军人、知识青年、革命干部在亘古荒原上创建了一批国有农场,其中有一个农场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而得名“九三”,以种植、加工大豆而闻名,成为中国旱作农业的一面旗帜……
此外,还有很多农产品的优异与生俱来,比如我国优良地方品种、寒地黑土特有物产兰西,与恐龙同时代的“水中的活化石”抚远鲟鳇鱼,在冻土层中生长、无污染纯天然的“寒地生命之果”伊春蓝莓……
也有一些外来物种漂洋过海,在这里繁衍生息一代又一代,早已深深打上黑土地的烙印,就像见证中俄友谊的兴凯湖梅花鹿。
“小米饭泡鱼汤,撑得肚皮亮光光”,古人用最直白的文字礼赞这里的小米;“每天吃豆三钱,何需服药连年”,医者用最权威的文字表述这里的豆类;“山珍海味腻,五谷杂粮香”,人们用最走心的文字定位这里的杂粮;“民以食为天,肉数鲜”,人们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表述的美味……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在开展登记工作伊始就明确了“突出精品、弘扬品牌、优势先行、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深度挖掘人文历史、总结特殊生产方式、凝练产品特质,在全面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地标登记保护工作,农产品地理标志在龙江大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地标农产品对一个特色产品的保护与提升是全方位的,通过保护产地环境,提升综合生产能力;通过保护特色品种,提升产品品质特性;通过保护农耕文化,提升乡村多元价值;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品牌影响力。
随着地标农产品登记保护工作不断深入,不仅使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人文色彩浓厚的优质农产品得到保护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引发广大消费者的高度关注,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靓丽名片,构筑起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优势、新动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引领现代农业生产的“助推器”。以实施地标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为主导,全省已制定“三品一标”技术操作规程78项,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活动,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进步,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示范质量兴农的“突破口”。在地标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过程中,坚持实施“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带动了全省农产品质量水平切实提升。目前,黑龙江省地标农产品已销售到全国。
带动产业化发展的“生力军”。坚持推行以“品牌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地标农产品产业不断壮大。一些地标农产品通过登记扩大了规模,拓展了市场,推动了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的“关节点”。地标农产品登记保护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带动农民增收效果凸显。东宁是中国黑木耳第一县,2022年实现黑木耳种植规模9亿袋,干品总产量4.3万吨,产值36.6亿元。
加速农产品品牌化的“大平台”。经过多年的深耕和积淀,地标农产品品牌公信力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认可,呈现出生产消费良性互动、线上线下销售两旺的态势,龙江地标农产品开始成为家喻户晓的优质安全农产品代名词,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大型展销会上,龙江地标农产品纷纷“唱主角”,备受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青睐,展示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撑点”。地标农产品核心产区土壤环境指标、江河水质和空气质量均高于国家标准,村屯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产区域杜绝了污染企业入驻,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线下展示,线上销售,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建馆伊始,就“两条腿”走路。
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62号楼,实体馆主要展示产品、体验场景、推广品牌、直播带货;网络平台依托京东电商(“中国特产·国家地标农产品馆”,主要用作品质消费、品牌建设、便捷交易、推广引半岛全站流。所有入馆的地标产品同步在实体馆和网络平台入驻。
“我省有26个企业87款产品签约进半岛全站驻,展示体验馆半岛全站充分融入了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精髓,是宣传区域品牌形象、传播地域特色文化半岛体育全站、传承地标农产品的集中展示窗口。”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同志介绍,“我们充分利用当代最新的场景化、互动式、沉浸式的体验空间展示,全方位、多角度解读黑龙江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历史和文化,感受黑龙江的独特魅力。”
作为绿色食品大省,黑龙江多年来注意绿色有机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融合发展。至2022年底,全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面积9100万亩,居全国首位。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59个,基地面积6845.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数量3118个。有机食品认证数量(农业农村系统)595个。在此基础上开展的“黑土优品”农业品牌授权产品达到923个。
2020年,《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签署,我国275种地理标志产品获得出口欧盟的保护。不论是肇源大米,还是东宁黑木耳,这些特色品牌农产品都从“土字号”变成了“金名片”,在国际上亮出了“身份证”。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登记与保护并重,强化特质与外树形象并重,坚持‘双标’融合与市场开拓并重,坚持‘实’与‘虚’并重,坚持启动内力与外力扶持并重,我省地标农产品登记保护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地标农产品产业逐步壮大。”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同志介绍,下一步,要借助地标馆开馆的东风半岛体育全站,把我省地标农产品打造成为品牌富农的高地、质量强农的高地、产业兴农的高地和“三产”融合的高地。
Copyright © 2012-2023 半岛全站(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